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常态下,抓科技创新,就等于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三个面向”,为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主攻方向,也为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改革一直在技术创新驱动下沿着两条路线展开:一是钢筋混凝土现浇体系,二是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专家认为,新时期,基于现浇结构体系的建筑业发展模式“边际效应”递减,弊端逐步显现。与之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工期短、易标准化、精度高、绿色节能和节省人力成本等优点,对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从长远看,这两条路线不会一直并行,而是将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下逐步走向融合,形成以装配式为主、现浇为辅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未来,装配式建筑将成为建筑业转型的主要方向之一。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决定的,也是建筑业改革转型的内在要求。
向工业化方向转型,是保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我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但是,建筑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现实一直是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尤其是在我国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人口红利时代即将过去、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建筑业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必须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因此,在《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要求下,建筑业向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工业化方向转型,便成为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必然之选。
近年来,国家相继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并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对建筑业向工业化转型给予指导、对建筑业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
事实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步伐一直在向前迈进。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推动建筑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结构体系、建筑设计、部品构件配件生产、施工、主体装修集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装配式建筑现场会,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并明确了发展装配式建筑必须抓好的七项工作。2017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采取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夯实基础和培育队伍等多种措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认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装配式建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三种模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一是以万科和远大住工等为代表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PC)。该模式适用于量大面广的多层、小高层办公、住宅建筑,在传统技术框架和框剪基础上侧重于外墙板、内墙板、楼板等的部品化,部品化率为40%~50%,并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成本进一步压缩,已接近传统技术成本,可以做到约5天建一层。二是以东南网架、中建钢构等为代表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该模式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建筑,部分应用到住宅建筑,在传统技术核心筒的基础上,侧重于钢结构部品部件尽量工厂化,还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部品化率为30%~40%,强调集成化率。三是以远大工厂化可持续建筑等为代表的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该模式适用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公寓建筑,可完全替代传统技术,更加节能(80%)、节钢(10%~30%)、节省混凝土(60%~70%)、节水(90%),部品化率为80%~90%。部品在工厂内一步制作并装修到位,现场快捷安装,高度标准化、集成化使成本比传统技术压缩1/4~1/3,可以做到每天建1~2层,实现“六节一环保”,符合循环经济理念。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认识到推广装配式建筑对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重大意义。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专门出台了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部分省市已经出台政策、资金扶持措施并提出了量化目标。以上海市为例,作为“重点推进”区域的典型代表,上海市在2016年便要求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要超过50%;自2017年起,外环以外在50%的基础上要逐年增加。对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5%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2016年,上海市落实装配式建筑1385万平方米,连续两年实现翻番;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达到41家,产能突破1200万平方米。当前,各地积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气象已经形成。
“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从全局的高度谋划部署,将“创新”这关键“一子”置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论断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从建筑业企业改革的角度来看,向工业化方向转型,一方面是解决行业劳动力短缺、发展模式粗放问题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也是对标国际、走向海外、提质增效的主动选择。作为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建筑业向装配式结构体系转型,带动了BIM技术、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和工程总承包的快速发展,而在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的结合方面,装配式建筑也已经表现出了其优越性,在智慧工地建设等方面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建筑业快速发展的美好图景。可以说,正是装配式建筑这科技创新“一子”,将建筑业引入了改革发展的新时代。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