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风 传承美德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25 浏览:6556 
分享:

央视在《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中就“家风”这一问题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回答有志青年说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著名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小孩子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在我看来家风是传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理想抱负“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处世方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家庭孝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这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成长成才的殷切期望,希望通过自身的鼓励与引导,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价值观念融入钱钟书先生成长的骨血当中,为钱钟书先生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我们是沐浴在社会主义光辉下成长起来的跨世纪的青年人,父辈用肩膀扛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我们受到的第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情怀深刻我们的骨血,我们用成长践行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作为当代青年我们高讴时代凯歌,见证了祖国西南边陲的发展,参与了道路桥梁的建设,接棒了基层扶贫的旗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用赤忱的双眸记录祖国的发展。

古有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今有陈斌强“绑母”上课。我们从小接受的是“百善孝为先”的礼仪教育,家庭孝道是我们社会生存、为人处世的根本,受到了众多名人故事的教育洗礼,陈斌强付出的孝心,不仅抚慰母亲,也抚慰每一位青年人的心。对我而言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是母亲的以身作则,是母亲手把手的教我算账,记得那时,家里无论多难多辛苦,妈妈都没有放弃我和妹妹及爷爷奶奶,并且把我们照顾的都挺好,给我们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舍不得让我们受一点委屈。这点点滴滴,就是这个不是很高的农村女人,带领我们一路走来,我当时心里就留下一个念头,以后一定做一个心善的、孝顺的人,好好照顾家人。实际都是一代人在做,一代人在看,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也正是这种中华民族朴素而真挚的人性之美,哺育着我们这一代人,使我们越来越美好。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幼年时期外公于我最大的教导。外公是当时为数不多的读书人,那个年代的人,身清气正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骄傲,他们认为正人君子要顾及言谈举止、风度礼仪,除此之外,还要主动避嫌,远离一些有争议的人和事不做让人误会的事情,这也是外公一生的坚持。因为学业原因,幼时并没有常伴外公左右,但对于外公的教诲却铭记于心,影响我至今。我总觉得男子正气是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也始终谨记外公教诲,用君子之品交之于人,正直之气付诸于事,这也推动着我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在工作上得到锤炼,在与人交往上有所收获。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成一脉的家风传承,或坚毅、或信任,于我而言,家风的传承是奶奶大手握小手的书法,是在母亲帮助下独自洗的第一件衣服,是外公“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的谆谆教诲,是学习自立时的第一趟旅程,更是家人以的身作则与爱的传承。家风传承不仅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记忆,也承载了我们所经历的风霜雨露。

作者:路桥一分公司 杨兴富